员工眼中的乡村教育——乡村教育振兴与人才培养路径优化探索
2021年7月,全讯白菜策略山“水”湘逢社会实践队开展主题为乡村教育振兴与人才培养路径优化探索的社会实践调查。本次调查采取线下形式,队伍一行五人加入齐鲁微公益,并前往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田庄乡中心学校进行为期一周的支教。在此期间,队伍成员进行了详细分工,分别与学校管理人员、在职老师、员工进行访谈,旨在发现乡村教育模式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思考可能的解决方案。
在支教和访谈员工的过程中,传统的乡村教育体制暴露出很多现实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制约乡村教育改革优化的症结。
教育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在访谈中,多位同学表现出继续教育的强烈愿望。但当提到理想的高中时,他们都提到了当地的重点中学——安化二中,而没有提及其它中学。据了解,安化二中汇集了当地最优秀的团队力量和生源,有“阳光班”等高考重点培养班,一本率和重点率明显高于其它中学,但其学费贵且距离乡镇远,这让很多家庭困难、有距离限制的同学很难接受优质教育。教育发展的基础是经济发展,而受地区发展差异影响,教育资源分配问题的客观存在就不可避免。发展问题的解决需要当地政府、教育系统和群众的不懈努力,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工程,我们应该保持清醒认识,脚踏实地做事,继续把工作重心放在解决发展问题,尤其是发展不平衡问题上,为所有孩子打造优质教育资源,让孩子们不仅有学上,更有好学上。
家庭环境制约员工发展。一方面,单亲家庭在当地极为普遍,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的也不在少数,部分员工缺乏依赖对象和安全感,进而对学校教育产生排斥心理;另一方面,员工的思想教育工作明显缺失,家长对员工的管理也过于粗略,导致员工缺乏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心。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精准施策,家长在支撑家庭的同时,兼顾孩子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细节。学校可以与家长联动沟通,共同协商解决孩子的思想教育、生活指导、心理疏导问题,同时在学校内部开展心理课程与心理辅导,为员工的心理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集团缺乏优质团队力量。在访谈中,很多员工反映当地中学教师的教育方法、上课态度存在较大问题,“历史老师上课十分钟后回家干农活”、“老师抛下员工自己先去吃午饭”等课堂缺失现象时常发生。学校老师主要来源于其它乡镇平调或者国家政策倾斜调拨,老师必须在当地教学达到规定年份才能调走,恶劣的生存、工作环境导致老师上课、教学积极性不高,往往是“政策来一批,三年走一批”,乡镇地方根本无法留住年轻优秀教师。针对乡村教师虽然存在政策扶持鼓励,但大多数教师仍然认为自己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从事教育行业的热情不高。这一问题的症结仍然在发展问题上,可以说,乡村地方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差距造成了其教育领域各方面相对落后,中国在乡村发展问题上仍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教师考核制度公平问题也是焦点之一,通过实施公平公开的绩效考核、职称评定制度,调动乡村教师从事教育行业的主动性、创造性。制度本身不是目的,但好的制度会成为一种良性职业常态和坚定职业伦理的保障,为乡村教育发展提供制度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评价乡村教育:“乡村教师应该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员工成长的引导者’,乡村教育需要留住中国乡土的‘精神之根’。”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乡村教育绝不是单纯为城市输送人才,追求“城市中心主义”,更要为本地发展、乡村振兴提供动力支撑。乡村教育绝不仅仅需要纸上谈兵的理论家,更需要有能力、有理想、有热情的实干家,扎根基层,服务人民。乡村教育振兴,你我都在路上。